清华园内,紫荆繁盛,春日朗照。
已逾百年的清华学堂掩映于树荫当中,素雅静穆。每一方砖瓦都见证着一所大学的命运如何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阳光下,操场上挥洒汗水的青春身影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几个大字相映生辉,彰显着“体魄与人格并重”理念的历久弥新。
一动一静间,映照出清华大学积淀110年的精神气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110年来,清华大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这是一代代清华人拼搏奋斗、勇攀高峰、争创..的结果。
春风化雨 其乐未央
“很多革命烈士牺牲时只有二十几岁,有的还不到二十岁,这些绽放的生命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永远停在了他们生命中.青春、.蓬勃的时刻。”不久前,全国高校党史接力宣讲活动在清华大学启动,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与国内其他高校学生理论宣讲社团共同参与。在进一步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悟党的初心使命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坚定了“祖国至上、人民为先、事业为重”的理想信念。
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叶企孙、华罗庚、梁思成、闻一多、朱自清、吴晗、曹禺、钱伟长、钱学森、费孝通、季羡林……大师辈出、灿若星辰。
1999年,23位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
近年来,清华园更是走出多位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人才。其中,有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将军,大学负责人,重要企业、科学院所的领军人物等。
如今,一大批清华学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活跃在乡村振兴工作站、教育薄弱地区的乡村学校、祖国边陲的边防哨所、国家重点单位的生产科研一线……
立德立言,泱泱大风。..学子,源于..的人才养成——
1911年,《清华学堂章程》中规定“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心系国难,育人不辍;新中国成立后,蒋南翔校长倡导“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之理念。
建设..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看来,“筑强国建设之基,育可堪大任之才。面向国家所需培养人才,坚持国家至上、人民为先是清华不变的血脉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十年来,以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姚期智、郑泉水六位院士为首批首席教授的“学堂计划”,致力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致力于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2017年,学校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为学生多样化成长开拓广阔空间。
2020年,强基计划启动,开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崭新探索。
“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今日清华园,96岁仍坚守教学一线的张礼教授正在批改学生的文章;青年教师班慧勇忙着请教“师傅”,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做准备;在全球超算竞赛中获得“大满贯”的学生超算团队,正为下一次竞赛紧张准备;清华学堂内,阳光爬上古朴的窗棂,穿过走廊进入教室,墨韵书香间,同学们即将开始一场学术讨论……
爱国奉献 追求卓越
一所大学的命运,总是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世界..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试验成功!”2020年11月3日7时10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清华大学核研院传出。由清华大学牵头技术研发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1号NSSS(核蒸汽供应系统)模块冷态功能试验成功,标志着全球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电站双模块冷试顺利完成,为后续热态功能试验、机组装料等关键节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
“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清华人是有一股子豪气的。
1933年初,清华师生研制成功适合中国国情的成本低、效率高、易推广锌粉制造方法,使得锌粉与军用烟幕弹大规模制造成为可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国际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发展新中国原子能事业成为当务之急。清华大学闻令而动,决定成立工程物理系,建设原子能科学实验基地。1960年,核研院(200号)成立,建院时团队平均年龄仅23岁半,于1964年建造了我国首座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后又相继建成了低温供热堆、高温气冷堆等。
此后,清华师生又研制或设计了中国..批大规模通信专用集成电路、世界..套钴60集装箱CT检测系统、世界上..座全断面碾压混凝土薄拱坝……进入新世纪,清华人自行设计建成世界上..座模块化高温气冷堆实验电站,并于2003年实现满功率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在新型核能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地位。
一个世纪又十年,清华与祖国同成长。
秉持实干精神,清华大学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贡献了一批世界..的高质量创新成果——
“立体视频重建与显示技术及装置”项目将我国立体视频技术向前推动了一大步;“辐射成像创新团队”为打击走私筑起了高科技屏障,助力中国成为全球集装箱检查新技术的引领者;“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被杨振宁先生评价为“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
以国家发展建设为己任,清华航天科技成果助力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清华部分师生参与港珠澳大桥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为大桥使用保驾护航;清华承担的“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启动,意味着世界.深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进入建设新阶段,将为中国和全世界的前沿物理实验贡献一个更为纯净的“开放共享”平台。
“人类同疾病较量zui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化作清华人前行的动力。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清华大学医学院师生联合博奥生物研发团队成功研发了全自动、全封闭式可在45分钟内完成“样本入—结果出”、35分钟就能报阳的“全集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芯片系统”,并同步研发了中通量新冠核酸检测芯片、高通量快检的全套产品,将国内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让全校师生备受鼓舞。清华将持续以..的创新成果建设..的大学,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成为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
致力于“建设..等学术”,对于清华人来说,始终如此。
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